顾高镇高标准打造“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三位一体”平台,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制度安排,丰富活动形式,真正发挥政协委员作用,践行为民办实事。
一是推行“四导向工作法”。构建“1+4+N”的协商议事组织架构,根据政协委员的专业和特长,分为工业经济组、文化教育组、农业农村组和社会事业组四个小组。在“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中推行“四导向工作法”,即在议题征集过程中突出需求导向,在议事过程中突出共识导向,在落实过程中突出成效导向,在反馈过程中突出真实导向,构建协商议事闭环体系。截至目前,镇、村共开展“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37次,合计参加人数373人次,助推了群众关心的道路建设、河道整治、集镇管理等67个问题的解决。
二是实行积分管理和轮值制度。对镇政协委员实行积分管理和轮值制度,每月开展一次走访活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调研活动,围绕文明城市创建和集镇管理、克强纪念馆建设等镇中心工作开展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促进问题解决。同时,将政协委员参加会议、协商议事、走访调研、社情民意等履职情况进行张榜公示,营造创先争优的工作氛围,促进政协委员以实干推动发展。
三是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打造“听心声,顾大家”社情民意收集顾高品牌,通过推行“你扫码、大家议”社情民意线上征集平台、开展社情民意工作座谈、设置“社情民意收集栏”等方式,多方收集社情民意。对征集而来的社情民意,第一时间做好信息登记和情况反馈,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等问题,做好深入调研,提高社情民意撰写质量,目前共收集社情民意信息32条。
(来源:姜堰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私信或发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今年来,姜堰区持续推进项目建设,重点项目“质”“效”有效提升。上半年“三比一提升”新开工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56.1亿元,新竣工项目6个、实际完成投资49.7亿元。新开工项目中,8个属于泰州“1+4”重点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葡萄串效应”不断凸显。
强化组织保障。以“三比一提升”行动为引领,深入推进项目建设“五比五突破”竞赛。实行“双周过堂、月度调度、双月述职”机制,每两周对招商分局项目信息过堂,每月调度通报项目建设情况,协调解决矛盾问题,双月由招商分局及各板块进行述职,进一步传递压力、激发活力、增加动力。成立重大项目评审办,对新招引落户重大项目按照园区初评、部门联评、领导小组评审的程序,落实“分级把关”的综合预评估制度,从源头上把好产业政策、科技创新和绿色环保关。先后对5个拟用地项目从产业方向、投资水平、技术水平、产出效益等8个方面进行预评估。
强化跟踪服务。建优“项目管家”全生命周期服务平台,滚动梳理重大项目年度计划,统筹谋划重大项目推进的序时节点和工作任务,为重大项目提供现场踏勘和联合评审服务,全力加速重大项目手续办理、矛盾协调,为项目早投产、早达效提供坚实保障。已累计组织相关部门开展8次项目服务集中走访活动,现场指导证照办理、施工保障等方面问题61件,协调推进17个项目22个环节的超期问题化解。深化“容缺办+承诺制”改革,最大程度压缩项目前期手续办理时限,力源高端输送装备项目从开工到主体封顶仅用时3个月、中来单晶双面光伏电池技改项目从设备进场到投产仅用时2个月,跑出了姜堰项目建设新的“加速度”。
创新工作理念。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针对部分项目因土地指标未落实而无法落户的问题,开创“带资产挂牌”新模式,协助项目方解决土地要素制约瓶颈。创越、维链、源泰等“三比一提升”项目先后完成带资产挂牌,春润建材等项目正在逐步推动解决。持续大力实施腾笼换鸟计划,提前布局重大项目用地、用电、用水等要素配置,协调保障好用工、用料、物流、资金等各项条件,更大力度解决要素制约瓶颈。积极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等项目上争工作。严格按照序时节点做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推动项目早投产早见效。
(来源:姜堰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再次强调城市群—都市圈—中小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除个别特大、超大城市之外,全国各个城市的户籍将全面放开。
“深入推进城市群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已成共识,亦让“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通过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意图浮出水面。
照相关专家预测,未来或有12个国家中心城市+20多个“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形成自己的城市圈,全国将有一半人口生活在30多个城市圈。
由此,不管是以超大、特大城市为中心打造都市圈,还是区域一体化的城市群建设,资源整合的现实需求要求突破行政壁垒,以此进行深度融合,并从单一城市管理转向整个区域的系统治理。
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的集中式调整
行政区划显然将迎来一波以都市圈、城市群为主的集中式调整,而这或将率先以行政区划改革打头阵。
因为近年在国家严格控制编制总数、保持行政区域数量不变的政策下,南京、徐州、扬州等获批区划调整都是通过做减法、撤县并区来实现的。
但不管是冗余的城市等级还是繁琐的隶属关系,都反向要求减少管理层次,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行政效率,方向无疑是建立扁平化的规模合理、管理高效的行政区划体制。
仅对当下6-8级的市制(从小城镇—县级市—副地级市—地级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直辖市)就可删繁就简。
而且,从都市圈发展看,核心引擎都有扩大区域范围的迫切需求,从大北京到大上海,超大、特大城市的辐射范围早已超过自身的行政边界,把周边地区纳入中心城市一起发展,既能疏解中心城市的空间有限和职能过于集中,又能有效带动周边实现共赢,何乐而不为?
强市扩区已不失为一种“扶贫模式”。不管是设立雄安新区,还是通州副中心的建设,其实质就为带动”环北京贫困带“的脱胎换骨。
毕竟,一次城市化是“整体快速发展扩张”,区域不平衡显山露水,尤其是出现大量收缩型城市,如何站在整体区域版图上统筹考量,意味着二次城市化将呈现“分化发展、集约精细化发展”,或合并同类项,或撤县(地)设市,稳妥有序增设一批中小城市,尤其在行政交界处率先试点地方融合。
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使行政区划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4月9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重点任务共包括28项重点任务,其中第十项、第十五项等涉及县级以上行政区划调整。
总结一下就是支持中心城市发展壮大,收缩型城市可以调减区划数量。改革开放来到了关键时刻,必须支持中心城市做大做强,否则均衡的结果就是平庸,还如何跟米国打持久战?
第二:去年2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意思同样是支持中心城市发展,这样才能带动都市圈城市发展。
第三:有些地方如河北县级单位过多,一共有121个,而江苏才41个,调整的需求还是很迫切的。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效率要求加快区划调整:撤县设区的同时合并县市。
综上,为了更高水平的发展,区划调整势在必行,或许这才刚开始!